东北大学

收藏 486

  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简称东北大,位于日本东北地区仙台市,入选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A类顶尖校、全球30计划,为八大学工学系联合会成员、日本学术研究恳谈会(RU11)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已成为包括文、理、工、医、农各科的日本国立研究型综合大学。
  东北大学前身是旧制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1907年成立,原名仙台医科大学),而东北帝国大学起源于1736年的仙台藩藩校“明伦养贤堂”,东北大学是继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之后的第3所旧制帝国大学;1947年10月,东北帝国大学改制为东北大学,成为日本第一所接收女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大学;2007年,学校举行了100周年校庆。
  截至2014年5月,东北大学占地面积2226331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109478平方米;下辖10个学部、18个大学院;专任教员3174人,其中教授886人,副教授737人;各类学生19037人。

学校信息

  • 英文名称

    Tohoku University

    所在地区

    日本 宫城县

  • 学校性质

    公立学校

    创立时间

    1907年6月

  • 开设阶段

    学校地址

    日本 宫城县 仙台市 青叶区

办学历史

  1907年6月,东北帝国大学创立;9月,设东北帝国大学农科大学。
 
  1911年1月,设东北帝国大学理科大学。
 
  1915年7月,设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
 
  1918年4月,农科大学独立成为北海道帝国大学。
 
  1919年4月,理科大学改为理学院、医科大学改为医学院;5月,设置附属钢铁研究所,设置工学院。
 
  1922年8月,设置金属材料研究所(停办、移转附属钢铁材料研究所),设置法文学院。
 
  1935年9月,设置电气通信研究所。
 
  1939年8月,设置农学研究所。
 
  1941年3月,设置选矿冶炼研究所;12月,设置抗酸菌病研究所。
 
  1943年1月,设置科学计测研究所;10月,设置航空医学研究所、高速力学研究所。
 
  1944年1月,设置电气通信研究所(停办、移转附属电气通信研究所)、非水溶液化学研究所。
 
  1945年1月,设置硝子研究所(玻璃研究所)。
 
  1946年1月,停办航空医学研究所。
 
  1947年4月,设置农学院;10月,东北帝国大学改为“东北大学”。
 
  1949年4月,法文学院分离为法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5月学制改革,根据新制度东北大学设立8个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设置)、法学院、经济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农学院;9个研究所:金属材料研究所、农学研究所、选矿冶炼研究所、抗酸菌病研究所、科学计测研究所、高速力学研究所、电气通信研究所、非水溶液化学研究所、玻璃研究所;包括学校:第二高等学校、仙台工业专门学校、宫城师范学校、宫城青年师范学校;合并学校:宫城县女子专门学校。
 
  1949年6月,为实施全体学员的基础教养而设置分校;分校第一教养部、分校第二教养部、分校第三教养部、分校教育教养部。
 
  1952年4月,停办玻璃研究所,与非水溶液化学研究所统合。
 
  1953年4月,成立大学院;成立7个研究科:文学研究科、教育学研究科、法学研究科、经济学研究科、理学研究科、工学研究科、农学研究科。
 
  1955年7月,设置大学院医学研究科。
 
  1958年9月,分校移转至川内,成为川内分校以及川内东分校。
 
  1961年4月,设置大学院药学研究科;5月,设置工业教员培训所;12月,设置计算中心。
 
  1963年7月,设置纪念资料室。
 
  1964年3月,停办川内分校以及川内东分校;4月,设置教养部、教育学院分校;6月,设置学生咨询处。
 
  1965年4月,设置牙科学院。
 
  1968年3月,停办教育学院分校。
 
  1969年3月,停办工业教员培训所;6月,设置大型计算机中心;设置保健管理中心。
 
  1971年3月,设置低温中心。
 
  1972年4月,设置大学院牙科学研究科;5月,设置药学院(改组医学院药学科)、应用信息学研究中心。
 
  1973年9月,同时设置东北大学医疗技术短期大学院;12月,设置川渡共同研究班中心。
 
  1974年4月,设置百万伏电子显微镜室。
 
  1977年4月,设置回旋加速器放射性同位素。
 
  1979年5月,设置环境保全中心。
 
  1981年4月,设置信息处理教育中心。
 
  1986年4月,设置基因试验设施。
 
  1987年5月,金属材料研究所改组为全国共同利用研究所。
 
  1988年4月,农学研究所改组为遗传生态研究中心。
 
  1989年5月,高速力学研究所改组为流体科学研究所。
 
  1991年4月,非水溶液化学研究所改组为反应化学研究所。
 
  1992年4月,选矿冶炼研究所改组为素材工学研究所。
 
  1993年3月,停办教养部(通过学校内措施,存续至1994年3月31日);4月,设置大学院国际文化研究科、大学院信息科学研究科、老化医学研究所(抗酸菌病研究所的改组、转换)、语言文化部、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留学生中心,停办应用信息学研究中心。
 
  1994年4月,大学院医学研究科成为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改变名称);5月,设置埋藏文物调查研究中心。6月 大学院理学研究科的重点化(1995年3月完成);大学院工学研究科的重点化(1997年4月完成);电气通信研究所的改组、转换(全国共同利用研究所)。
 
  1995年4月,设置跨学科学研究中心。
 
  1996年4月,设置综合信息系统运用中心,停办计算中心;5月,设置东北亚研究中心、风险事业研究室,低温中心改为极低温科学中心。
 
  1997年4月,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的重点化(1999年4月完成);大学院农学研究科的重点化(1999年4月完成)。
 
  1998年4月,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的重点化(1999年4月完成);设置综合学术博物馆、未来科学技术共同研究中心。
 
  1999年4月,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的重点化(2000年4月完成);大学院药学研究科的重点化;设置入学许可中心。
 
  2000年4月,大学院教育学、法学、牙科学研究科的重点化;12月,纪念资料室改为史料馆。
 
  2001年3月,停办语言文化部与传生态研究中心;4月,设置大学院生命科学研究科,素材工学研究所、科学计测研究所以及反应化学研究所整合为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大型计算机中心、信息处理教育中心以及综合信息系统运用中心整合为信息协作中心。
 
  2002年4月,设置大学院教育信息学教育部、大学院教育信息学研究部、超临界溶媒工学研究中心,环境保全中心转为环境保全研究设施。
 
  2003年4月,设置大学院环境科学研究科,各学科间科学研究中心转为跨学科学国际高等研究中心;9月,设置先进医工学研究机构。
 
  2004年4月,伴随着国立大学的法人化,而成为了法人设置的东北大学以及东北大学医疗技术短期大学部。设置法科大学院(大学院法学研究科综合法制专业)、公共政策大学院(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公共发政策专业)、环境保全中心(环境保全研究设施的停办)、研究推进、知识产权本部。停办基因实验设施(向老化医学研究所附属设置的转换);超临界溶媒工学研究中心的停办(向工学研究科附属设施的转换)。10月,设置高等教育开发推进中心(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的停办以及入学许可中心、保健管理中心、学生咨询处以及信息协作中心的改组)川渡共同研究班中心的停办(向研修设施的转换)。
 
  2005年4月,设置会计大学院(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会计专门职业专业)、国际交流中心(留学生中心的停办)、植物园(理学研究科附属设施的停办、转换)、入学考试中心、研究基盘推进本部;6月,设置全球营运中心。
 
  2006年4月,设置学术资源研究公开中心(向综合学术博物馆、植物园以及史料馆的业务组织的移转)、国际高等研究教育院、研究教育基盘技术中心(向极低温科学中心以及百万伏特电子显微镜室的业务组织的移转),高等教育开发推进中心的改组(向保健管理中心、学生咨询处以及入学考试中心的业务组织的移转。职业支援中心的设置);信息协作机构的改组(向信息协作中心的业务组织的移转);风险事业研究室的停办(向工学研究科附属设施的移转);设置特定领域研究推进支援中心;研究推进、知识产权本部更名为推进产学官合作本部埋藏文物调查研究中心更名为埋藏文物调查室;11月,信息协作机构的改组(设置信息系统运用中心)。
 
  2007年3月,东北大学医疗科技短期大学部停办; 4月,设置国际高等研究教育机构(国际高等研究教育院、国际融合领域研究所)(国际高度研究教育院的改组);6月,100周年校庆;10月,设置原子分子材料科学高等研究机构。
 
  2008年1月,研究教育基盘科技中心的改组(设置技术支持中心);2月,设置未来医工学治疗开发中心;3月,先进医工学研究机构的停办;4月,设置大学院医工学研究科、网络科学中心(信息协作中心的改组)、信息系统运用中心的停办(向信息协作机构的协作机构的转换)、教养教育院;9月,特定领域研究推进支援中心的停办;10月,推进产学官合作本部更名为推进产学合作本部。
 
  2009年4月,设置信息基盘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基因实验中心、综合技术部;7月,设置高度创新博士人才培训中心,设置俄罗斯交流推进室;12月,电子光理学研究中心设置(向理学研究科附属原子核理学研究设施大学学校内部共同教育研究设施等的转移),中微子科学研究中心设置(向理学研究科附属中微子科学研究中心大学学校内部共同教育研究设施等的转移)。
 
  2010年3月,microsystem融合研究开发中心设置,节能·supintoronikusu集积化系统中心设置;4月,金属材料研究所,加年龄医学研究所,流体科学研究所,电讯研究所,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网络科学中心在共同利用·共同研究据点认定;环境·安全推进中心设置,高等教育开发推进中心在教育关系共同利用据点认定。
 
  2011年4月,灾害复兴新生研究机构设置;电子光理学研究中心在共同利用·共同研究据点认定;大学院农学研究科附属复合生态场教育研究中心,大学院生命科学研究科附属浅虫海洋生物学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关系共同利用据点认定;10月,电讯研究机构设置。
 
  2012年2月,东北医学·兆银行机构设置;3月,材料科学共同研究中心设置,未来医生工学治疗开发中心废止;4月,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布置;10月,研究推进本部设置(研究基础推进本部的废止),国际集积电子学研究开发中心设置;12月,全球学习中心设置,阅读程序推进机构设置。
 
  2013年3月,全球营运中心废止;4月,国际高等研究教育机构(国际高等研究教育院·边缘科学国境研究所)改组(边缘科学国际高等研究中心的废止),校园设计室设置;7月,事业革新本部设置;10月,知的创出中心设置。
 
  2014年1月,产学联合尖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心设置,稀有金属·绿色革新研究开发中心设置。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著名教授:本多光太郎、故布施先之、本川弘一、本村男也、加藤半治郎、中泽房吉、桂重次等。
 
  院系概况
 
  截至2014年5月,东北大学辖10个学部,设有24个学系,开办111个专业。
 
  学部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5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设有文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医学、药学、牙科学、农学10个研究科。
 
  

学术科研

  研究科概况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5月1日,全校有金属材料、老化医学、流体科学、电气通信研、多元物质科学5个附属研究所,还有遗传学研究中心、大型计算中心等两个全国共同利用设施。全校共同利用机构有:低温中心、应用情报学研究中心、情报处理教育中心,遗传实验室,环境保护中心,计算中心,百万伏电子显微镜室和保健管理中心等。
 
  科研成果
 
  东北大学的田中耕一先生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这一发明对破译基因的功能,破译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破译基因怎样控制合成蛋白质,蛋白质怎样发挥生理作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2014年3月《自然》发布的年度自然出版指数(全球机构排名)报告,东北大学2013年《自然》杂志高质量论文的贡献指数位列第47名,CC3指数为17.41,Articles4指数为49。
 
  根据2014年3月《自然》发布的年度自然出版指数(日本机构排名)报告,东北大学2013年《自然》杂志高质量论文的贡献指数位列第5名,CC2指数为17.05,Articles3指数为63。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5月,该校图书馆共藏书400万册,每年以9万册的速度增加。校中心图书馆曾在二战中遭受空袭,报刊阅览室及一些建筑物被烧,以后虽被恢复,但仍感空间狭小、设备陈旧。1972年在川内校区新建成了图书馆,总面积12480平方米,可达到9.8万册开架服务的利用效率。馆中藏有不少珍本,如狩野文库中的类聚国历史第25卷、史记·教本纪第10被指定为稀有国宝。
 
  展示馆所
 
  1、史料馆
 
  2、综合学术博物馆、理学部自然史标本馆
 
  3、植物园
 
  5、附属图书馆
 
  6、汽车的过去·未来馆
 
  7、西泽纪念资料室
 
  8、鲁迅阶梯教室(旧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六号教室)
 
  东北大学片平校区至今仍保存有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讲义室。该建筑物,是被称为"近代中国之父"的文豪鲁迅先生曾经学习的地方,作为"鲁迅的阶梯教室"而闻名。在1904年修建后,经过改修、移建,至今仍是保留着鲁迅先生当年留学时风貌的历史性建筑。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
 
  东北大学2005年3月制定了该标志,该标志成为第一次正式标志标志。设计表现着概念Creativity、Global、Tradition,校徽以胡枝子为主题,自古以来,胡枝子被视为宫城野地区和仙台地区的象征植物,东北大学的各种标识中也使用了此植物。校徽注重保持胡枝子的品格,且表达了扩展于世界的意愿。校徽使用了紫色和黑色。紫色表达了才智和创造力,黑色表示勤勉和实践能力。
 
  

杰出人才

  知名校友
 
  中国学者
 
  曾在日本东北大学留学的著名中国学者有:
 
  鲁迅 文学家 1904年到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读书,也就是东北大学医学部。
 
  陈建功 数学家 中科院院士 1920年考入东北大学数学系,曾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杭州大学副校长。
 
  苏步青 数学家 中科院院士 1924年考入东北大学数学系,曾任复旦大学校长。
 
  马延英 地质学家 193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地质学系第1位地质学系主任。
 
  黄丙丁 医学家、皮肤科杰出科学家和医生 193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任福建省立医院首任院长。
 
  沈璿 数学家、1940年获得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理学院第2任院长。
 
  潘贯 化学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获得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理学院第3任院长。
 
  陈维昭 教育学家、医学家 1975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校长。
 
  闵乃本 物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198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为南京大学固体物理所所长。
 
  张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0年毕业日本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为中南大学校长。
 
  薛其坤 物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1992年东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为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万立骏 化学学家 中科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为中科院化学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主任。

快速预约看校

孩子姓名
就读年级
手机号码
验证码

×

填写申请信息

确认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