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收藏 577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依照法国共和三年5月9日(1794年10月30日)政令创办,是一所高等师范大学校,其初始使命是培养“已受过实用知识训练的公民,使他们在各方面最有能力的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教书的艺术。”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使命发生了演变,并为其它职业前景开辟了道路: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通过一种高水平的学术与文化训练,培养有志从事基础或应用科学研究的学生从事大学和中学教学,为法国家行政部门和企业服务。”

学校信息

  • 英文名称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所在地区

    法国巴黎

  • 学校性质

    公立学校

    创立时间

    1794年10月30日

  • 开设阶段

    学校地址

    法国巴黎邬尔姆路

办学历史

  简介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依照法国共和三年雾月9日(1794年10月30日)政令创办,其初始使命是培养已受过实用知识训练的公民,使他们在各方面最有能力的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教书的艺术。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使命发生了演变,并为其它职业前景开辟了道路:因为,学院通过一种高水平的学术与文化训练,培养有志从事基础或应用科学研究的学生从事大学和中学教学,并在更广义上,为国家行政部门和企业服务。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历史与现实互为参照,相映生辉。学校毕业生中人才济济,名流辈出。埃瓦利斯特·加罗瓦(Evariste Galois)曾在校园里留下了天才数学家和一代浪漫英雄的原型形象;1854年,圣特-克莱尔-德维尔(Sainte-Claire-Deville)在巴黎高师成功地隔离了铝元素;巴斯德(Pasteur)也在那儿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包括1857年和1881年发酵和病毒的发现。
 
  在法国,高等师范大学的历史几乎与法兰西共和国同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后的两年,共和3年雾月9日,即1794年11月30日,根据当时国民公会议员拉卡那尔(Lakanal)的提议,法国第一家师范学校创立,并成为男子高等师范大学(ENS deqarqons)的前身,使“高等师范大学”(ENS)这一新名词逐渐为广大法国人所了解、接受。到了1847年,男子高等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并且选址于巴黎邬尔姆路(rue d'Ulm),,它们分别是1880年的枫特耐奥罗斯高等师范大学(ENS de Fontenay-aux-Roses)、1881年的塞弗尔女子高等师范大学(ENS de Sèvres pour les filles)和1882年的圣克鲁男子高等师范大学(ENS de Saint-Cloud pour les garcons)。到那时法国已经拥有四家高等师范大学且初具规模,法国人已不再对“高等师范大学''这一名词感到陌生。1912年,第五家高等师范大学,即技术教育高等师范大学在巴黎的加尚(Cachan)成立。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创办于1795年,是世界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直接隶属于法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研究部,有着一流的研究机构和辉煌的学术成就,大批优秀的顶级人才从这里走出,曾为法国培养了几任总统与总理。
 
  历史回眸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是一所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的高等专科学校。原名巴黎师范学校。1795年创办,后由于政府更迭而几经改组、封闭。1808年,根据拿破仑一世的帝国敕令予以重建,成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并于1810年开始招生。
 
  1845年学校改为现在的名字。在学科上分文、理两科。文科设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现代外语、社会科学等专业。理科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专业。
 
  无论在哪一阶段,高师都与时代保持着高度的默契,它为法国培养出无数的杰出人士。如开生物学新纪元的亚雷斯和巴斯德,存在主义先锋萨特,自由主义战士雷蒙·阿隆,共和国总统蓬皮杜,总理兼任国民议会主席的洛朗·法布留斯,西方10大著名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以及1968年出现的拯救法国社会于传统陋习中的一代“新人”等。高师是独一无二的,它孕育着革新的激情与反僵化的冲动,推动着历届政府的改革与完善。尽管饱经岁月的磨炼,这所古老的学院在今天仍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血管中仍流动着探索与创新的新鲜血液。
 
  在自然科学方面巴黎高师有11位诺贝尔奖得主(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塞尔日·阿罗什就是巴黎高师的教授),10位菲尔兹奖得主,4位沃夫奖得主和一位阿贝尔奖得主,其中该校的J-P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健在的集上述数学三大奖于一身的数学家。巴黎高师的学生总数不到两千人,所以,从相对值看巴黎高师是诺贝尔奖单产最高的大学,从绝对值看,巴黎高师是获得菲尔兹奖最多的大学。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法国可算是家喻户晓,尤其是对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们,这里既是知识的海洋,又是科技发展的温床。
 
  洛朗·施瓦茨,菲尔兹奖得主
 
  勒内·托姆,菲尔兹奖得主
 
  让-皮埃尔·塞尔,菲尔兹奖得主
 
  阿兰·孔涅,菲尔兹奖得主
 
  让-克里斯托夫·约科兹,菲尔兹奖得主
 
  皮埃尔-路易·利翁,菲尔兹奖得主
 
  洛朗·拉福格,菲尔兹奖得主
 
  文德林·维尔纳,菲尔兹奖得主
 
  吴宝珠,菲尔兹奖得主
 
  赛德里克·维拉尼,菲尔兹奖得主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保罗·萨巴捷,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让·佩兰,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亨利·柏格森,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路易·奈耳,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罗拉尔·德布鲁,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阿尔贝·费尔,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塞尔日·阿罗什,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引:维基百科)
 
  改革重组
 
  由于各校成立时间不同,专业各异且分布不平衡使得政府难以协调管理,于是到了1985年,密特朗执政时期,法国教育部对当时已存在的这五家高等师范大学进行改革、重组,成立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四家高等
 
  师范大学,它们分别是巴黎的枫特耐一圣克鲁高等师范大学、巴黎的加尚高等师范大学、里昂高等师范大学(该校成立于1987年)和高等师范大学中最杰出的代表——巴黎高等师范大学(ENS de Paris)。经过200多年的发展,高等师范大学在法国可算是家喻户晓,尤其是对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们,这里既是知识的海洋,又是科技发展的温床.
 
  当今风采
 
  文理并行不悖
 
  巴黎高师作为集科研与文教于一体的公立机构,其宗旨是“优秀的思维方式”与“优秀的教育机制”结合且相得益彰,为科学工作培养人才,为教育系统和国家行政单位、企业、事业机构输送人才。
 
  在所有高等学校中,巴黎高师是惟一一所文、理并行不悖的综合性学校。这种平衡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从高层行政领导结构看,校长居庸先生和副校长巴斯蒂德·布吕吉埃尔女士就分别来自文科和理科;而学校的课程体系和学生改变行政划分学科界限的努力都体现了这种特色的优点。文理科综合有助于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奠定更坚实全面的文化修养,并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办学规模

 教学理念
 
  所谓“高等师范大学”,这一名词很难用一两句话给它下个定义,如果说传授“教学的艺术”曾是高等师范大学的首要任务的话,那么今天这一理念虽然仍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学校最新的章程指出:“学校(即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旨在通过在科技、文化方面高质量的教学,培养出一批有能力从事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培训或中学教育的优秀学生。更广意义上讲,也培养一定数量的有能力服务于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公共事业机构和公私营企业的优秀学生。”
 
 院系设置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所设科系包括:数学及其应用、物理、地球-大气-海洋、化学、生物、计算机信息学、认知研究、社会科学-经济-法学、地理学、哲学、历史、文学与语言、艺术交流、古代科学、科学历史与哲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国际合作交流中还选择走出巴黎校园,前往与她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家就地办学,设立硕士水平的课程。巴黎高师除准备在中国北京推出一项合作培养课程外,还将和由法国四所高等师范学院(巴黎于尔姆街高师、卡桑高师、里昂理科高师及里昂文科和人文科学高师)组成的法国高师集团(Groupe des ENS)一起,在上海发展一个法中硕士课程项目。
 
 学校特色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很早就为自己确立了一种国际使命。早在19世纪时,就曾有为数极少的几个中国和罗马尼亚学生就读于巴黎高师;而如今则已有数以千计的研究者来自世界各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有攻读学士至博士各级学位课程的法国和外国留学生总计2000多人;学校拥有专职教师研究员近500名和40个研究实验室。这一高密度的资源配置,加上众多的校际合作协议,使巴黎高师成为一个拥有特殊优势的国际交流中心。学院每年邀请近60名外国教授参与学生培养课程教学;各系和实验室接待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员、博士后或资深研究人员。
 
 国民教育制度
 
  高等师范大学在法国的赫赫声威得益于法国现行的颇具法国式特点的国民教育制度。所谓法国式的,即不同于其他,有标新立异之意,富有创造精神,这正是法兰西精神的体现。当今的法国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两条并行且相互补充的学习途径:一为大学制,它与西方各国的大学制相同,学生一旦取得了高中会考的合格文凭,便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无须经过选拔考试,这使得大多数高中毕业生获得进一步拓深学业的机会;另一为重点高等专科学校制,这些学校声名远扬,学生为进入自己理想的重点高等专科学校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成绩优异者方有幸进入这些学校学习、深造。高等师范大学,它直接隶属于法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研究部,在这一体制中的地位相当突出:一方面,高等师范大学既是高等教育机构,它为学生提供机会,学生可以免试入学并在学业完成后获得相应的学位,如学士、硕士学位、教师资格和终身教师资格的文凭,高等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同巴黎其他大学联系紧密,配合默契;另一方面,作为重点高等专科学校,高等师范大学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招收能力更强的青年男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同其他重点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不同的是,高等师范大学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在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其他重点高等专科学校则培养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商业人才和行政干部。参加高等师范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在获得高中会考文凭的基础上,一般需另有2至3年的大学学历,或经过专门的培训准备。可见,高等师范大学的招生有严格的条件,这也是之所以成为学子向往的学习场所的原因,而其中声望最高的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更是世界各国学子理想中最优秀的学校之一。
 
 办学目标
 
  在1994年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成立2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各界人士、新老校友齐聚一堂,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最终得出了共同的心愿: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应致力于成为欧洲著名的高等学术团体。所谓“高等”,首先是因为学校在招生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具有优异的成绩和鲜明的特长,这一先决条件使得学校拥有了高质量的生源。同时,基于这一愿望学校为广大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先进的实验室和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此外,学生和研究人员也得益于学校同法国其他大学的密切联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学术团体”之称,则是因为同其他欧洲学术团体一样,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定期组织或由个人自发组织一些学术聚会,让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对新知识、新理论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形成活跃的学术氛围。由此可见,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不仅具有很高的威望,而且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巴黎高等师范大学的赫赫声威还源于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学校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知名学者而形成的辉煌壮丽的人文景观。提起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让·保尔·萨特(J.P.Satre)和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这些在法国甚至全世界人人景仰的学者和传奇人物,他们都曾就读或工作于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成就给后世几代人都流下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科研

 图书馆
 
  这许多优秀人物在巴黎高等师范大学的历史上留下了一页页辉煌的篇章,也成为后世学者学习的楷模。同世界各国其他一流学府一样,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也拥有数家设备优良、管理先进、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而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学校成立初期,追溯到拿破仑时期,那些依然使用的镶嵌有皇家徽章的书架、桌椅正是图书馆悠久历史的最好证明。几经迁址,图书馆最终选址在邬尔姆路45号,原图书馆的图书也大多收藏于此,有一部分图书则被迁于校内其他图书馆内。从而形成了以邬尔姆路文科图书馆为主的一系列图书馆,以下一一加以介绍。
 
 邬尔姆路文科
 
  一旦跨入邬尔姆路文科图书馆(1a Bibliotheque des lettres,rue d'Ulm)这座令人神往的古老的图书殿堂,可以随意阅读、高效利用这里45万册的藏书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寻找资料。事实上,除了少量珍贵的保留书目外,其他所有图书均允许读者自由借阅。书籍的排列方法虽然自法兰西第二帝国以来一直沿用,仍可以保证读者方便查询。直到法兰西图书馆投入使用之前,巴黎高等师范大学的这座书籍的宝库一直是法国图书收藏量最大的公用图书馆。
 
  该馆在资金使用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原则,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不惜重金购买优秀的图书,而对平庸的书籍嗤之以鼻。同样,图书馆倾向于基础方面的书籍,对于过于高深的书籍并不看好。正如同图书馆前任负责人吕西安·海尔所希望的,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书籍。图书馆每年的书籍增加量约为8500种左右,其中购买新书达到5500种,而新书中60%为法国以外的图书,而剩下的3000种新书中赠书为2000种,与其他图书馆交流书达到1000种,另有1400份当代杂志、期刊供读者阅读、参考。
 
  邬尔姆路文科图书馆已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借助网络工具,图书馆管理章程、各类条文一目了然,大大增加了读者使用的方便程度。如尔丹图书馆(1aBibliotheque de Jourdan)是一个为研究和了解基础文化常识的图书世界。它为那些准备各类考试、竞赛的学生提供参考书目,为各科教师提供必要的图文资料。图书馆藏书10万余种,年增加量为1500种,并提供190种期刊、杂志。图书馆的大部分图书可以自由外借。图书馆的书籍涉及广泛,尤其为那些准备终身教师资格文凭的应试者提供方便,主要包括文学、语法和历史专业。在与邬尔姆路文科图书馆合作的基础上,如尔丹图书馆中音乐方面的书籍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蒙特鲁吉
 
  蒙特鲁吉图书馆(1a Bibliotheque de Montrouge)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理科方面的应试者如学、物理、化学,准备终身教师资格文凭的考试。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1.9万余种的藏书,年增加量为250种,还有300多种期刊、杂志。除了上述三家主要图书馆外,理科专业各系内部也设有图书阅览室,这些阅览室由各系自主管理,既向本专业学生提供便利也向其他专业学生开放。所有这些图书馆和其中丰富的藏书构成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一大优势和良好的硬件环境。除了优秀的硬件设备,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也拥有一支学识渊博、敬业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既包括法国国内诸多知名学者,也包括外籍教师和客座嘉宾。学校有法籍教师120余名,他们既在高师任教,同时也在各大学内执教。另外,在理科方面,巴黎各大学的一批教师也在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从事各自的研究工作,并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开设各类讲座。巴黎高等师范大学的研究环境吸引了来自全法国各大研究机构的学者,其人数达到近300人。在聘请外籍教师和客座嘉宾的工作上,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也是全力以赴。学校通过法国外交部的国际交流计划,热诚邀请近百余名外教来校讲学。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龚道塞讲坛(Chaire Condorcet)。

杰出人才

 名人校友
 
  综述
 
  巴黎高师的既往岁月中,诞生了无数的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的天才和大师。共计有10位来自物理、化学、经济学、文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和9位菲尔兹奖(Field Medals,数学"诺贝尔奖")得主出自巴黎高师,是世界上获得此奖最多的大学。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George Pompidou)和包括2位前总理在内的众多政治精英也都来自这所著名高校。在人文领域,巴黎高师则成为如雷蒙·阿隆(Raymond Aron)、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等等在现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界有着非凡建树的巨擘们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研究创作的主要阵地。
 
  巴黎高师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其中包括法国科学院等国家机构设置的实验室。学校非常注意新学科的培植,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一旦出现,很快便在巴黎高师成为一个相对集中独立的研究方向。由于部门院系精简、学生数量较少,学生往往有较多机会直接接触、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接触频繁,在巴黎高师,跨学科的报告会、讨论会题材丰富,数量众多,有力的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虽然作为世界著名大学里规模最小的高校之一,学校却设置了40个专业,培养出众多交叉学科人才。
 
  罗曼·罗兰
 
  (1886—1944),法国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中产者家庭。1882年随家移居巴黎。酷爱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崇拜托尔斯泰和雨果。在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时就与托尔斯泰通信联系。1889年高师毕业后留学罗马。回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和巴黎大学讲授美术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站在和平主义的立场撰写了《超乎混战之上》和《先驱者》两部反战论文集。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表示对苏维埃共和国的敬意,又担心革命的集体主义会妨碍个人“精神独立”,并发表了《精神独立宣言》,坚持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立场。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醒悟过来,1931年发表著名论文《向过去告别》,批判自己走过的道路,同时积极投入反法西斯运动。此间完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反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虚无主义走向斗争道路的历程。1939年发表《革命戏剧》的最后一部——历史剧《罗伯斯庇尔》,赞扬法国雅各宾党的革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重病卧床,仍以巨大的热情写出了回忆录《内心旅程》及友人传记《查理·贝玑》等作品。
 
  萨特
 
  (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生于巴黎军官家庭。中学毕业之后,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攻读哲学。1933年留学德国,深受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学说的影响。回国后从事教学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应征入伍。后发表了著名的哲学著作《存在和虚无》,认为世界是荒谬的;而“人自己的存在由人自己决定”,即按人自己的意志,通过绝对的“自由选择”造成他自身。这种把个人与社会、阶级割裂开来的所谓绝对自由的个人选择,显然带有极大的唯心主义成分。但因他不满资本主义现实,故在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问题上,选择了正确立场。1952年为抗议美国侵略朝鲜和法国政府对此采取的屈从政策而加入法国共产党;1957年至1962年坚持不懈地反对法国殖民者对阿尔及利亚的肮脏战争;1964年拒绝接受“来自官方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为支持学生进步运动,亲自到巴黎街头卖报,抗议苏军侵略捷克。在文学理论方面强调“倾向性文学”,要求“为我们的时代写作”、“为社会全体写作”,运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个人感受,并以自己的一生创作实践这一文学主张,被称为“存在主义文学大师”。主要作品有剧本《苍蝇》、《禁闭》,借神鬼故事,宣扬人生选择的意义和价值。《死无葬身之地》和《恭敬的妓女》,揭露了德寇入侵者的残忍和种族主义罪行,赞颂了正义战争的勇敢行为。长篇小说三部曲《自由之路》(《成年》、《弥留》、《心灵之死》)通过对马蒂厄等人经历的描写,宣传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50年代后,以主要精力投入社会活动,在重大国际事件面前,能主持正义,站在人民一边。另有论文集《境况种种》。
 
  路易·巴斯德
 
  (1822—1895),法国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这位在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工作和学习了30多年的学者是学校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和具有转折意义的学科带头人。巴斯德是一位成功的学者,他在化学、生物领域的研究成果仍为后世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不朽的成果和引以为戒的研究方法。而巴斯德留给巴黎高等师范大学的不仅是宝贵的科研财富,同时也使得学校在科研领域成为当时全法国乃至全欧洲的一流名校。如果说学校的培养宗旨从建校初期单一传授教学艺术到培养教育、科研等全方面人才的转变是学校历史上一次不可磨灭的飞跃的话,那么巴斯德在其中的贡献是不可取代的。
 
  也正是在巴斯德带动下,巴黎高等师范大学里一大批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纷纷建成,大量的新兴学科成为来自各国的优秀研究人员的研究对象,大量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术方面的成就和对巴黎高等师范大学的贡献不仅仅为巴斯德赢得了法兰西学院院士的称号,更重要的是他留给后代学生刻苦的钻研精神,使得学校中培养的科研专家和人才倍增,且多次荣获各项大奖。
 
 历史沿革
 
  在法国,高等师范大学的历史几乎与法兰西共和国同龄,
 
  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后的两年,共和3年雾月9日,即1794年11月30日,根据当时国民公会议员拉卡那尔(Lakanal)的提议,法国第一家师范学校创立,并成为男子高等师范大学(ENSde qarqons)的前身,学校成立之初确定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教学的艺术”。这一创举掀开了高等师范大学在法国历史上的首页,使“高等师范大学”(ENS)这一新名词逐渐为广大法国人所了解、接受。到了1847年,男子高等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并且选址于巴黎邬尔姆路(rued`Ulm),也就是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今天的校园所在地。男子高等师范大学的成功创立并且在其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到了19世纪80年代又有一批高等师范大学在法国成立,它们分别是1880年的枫特耐奥罗斯高等师范大学(ENSdeFontena~-aux-Roses)、1881年的塞弗尔女子高等师范大学(ENSdeS~vrespourlesrilles)和1882年的圣克鲁男子高等师范大学(ENSde Saint-Cloud pourles garcons)。到那时法国已经拥有四家高等师范大学且初具规模,法国人已不再对“高等师范大学''这一名词感到陌生。1912年,第五家高等师范大学,即技术教育高等师范大学在巴黎的加尚(Cachan)成立。

学校排名

 世界大学排名


  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

  2016年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考古学排名50-100。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快速预约看校

孩子姓名
就读年级
手机号码
验证码

×

填写申请信息

确认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