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咨询热线 400-900-8516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
首页 > 国际学校 >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 > 新闻动态 > 专访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一所践行全人教育的国际学校

专访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一所践行全人教育的国际学校

发布者: 2019-05-30 14:59:02

当前国际教育发展迅速,根据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出国的留学人数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其中本科生留学生保持30%的增长速度。但国际教育并不是一条轻松、平坦的大路。学生需要用一种主动学习的思路以及探索的精神去适应双语学习环境,愿意承担起建立中国与世界纽带的社会责任。

5月26日,在国际教育网主办的“IEEF预见未来|2019上海国际教育展”活动上,国际教育网编辑采访了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包校)校长吴子健先生,请他来讲讲包校背后的故事。

全人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幸福

吴子健校长提到,全人教育的要义是让孩子能够自信、阳光、关爱、诚信,让孩子在品格、学业,艺术体育、心理等方面都能够达到健康发展。

要做到全人教育,首先离不开课程。包校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部有着独特的课程设置,融合了上海课程和精选国际课程,高中部开设IGCSE和IBDP课程,并融合上海课程。

上海课程,教材编排与体系扎实,同时对考试的要求严格,对包校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底子非常必要。包校学生在参加上海小学、中学的学科能力测试中,不仅英语成绩遥遥领先,而且语文与数学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英语课程则没有统一的教材,但包校的理念为“先学会骑自行车,才会有兴趣了解其中的构造”,校园的图书馆就是学生英语教材的教材库,让学生浸润在英语氛围中,不能仅仅依靠词汇和语法,更需要进行广泛的阅读。

而在课程之外,包校方方面面的活动也都在体现全人教育的理念。

包校小学部每天体育课时间要达到90分钟,中学部体育活动时间要达到120分钟。即使在冬天许多孩子穿着短裤在操场上奔跑,中学部在8点多晚自习结束后还有不少学生去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体育运动渗透的品格教育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同时学校也非常注重艺术、音乐、美术、戏剧的活动,除了学校有很多的专业团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以外,每年都有一场全校学生都能参加的演出活动,之前小学部准备演一个大型的全英语歌剧,一共有250多位同学来当演员,而小学部一共只有500多名学生,在包校只要学生愿意参加演出,那么就可以在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

而包校也愿意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

保护创新的风格与特色

作为一所有使命感的国际学校,包校一直把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包校也希望能够培养具有国际事业、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与国际竞争的领军人物。

更具体地说,包校希望也愿意在这个国际化综合教育方面,能够做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总结。
包校率先推行了有点类似于哈利波特当中的魔法学院风格的“学院制”,不分年级、不分老师和同学跨年级组织起来分配在春夏秋冬四个学院中。

学院制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们有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所以每一次当宣布有新的同学能够参加某一个学院的时候,这个学院的同学和老师,都会跳起来鼓掌,都会觉得增加了一个战友。同时每个学院的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有艺术、体育、科技等等。每一个星期学校会把获奖的情况,在晨会课上面跟大家宣布,听到自己学院的学生获得某项荣誉时,大家也都会欢呼雀跃。 

除了校方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创新与摸索,包校也特别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包校中学部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位学生因为计算机能力较强,挑战了包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但校方发现这个问题后,除了对这位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以外,更多的是鼓励这名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能够更好的发展。在包校的引导下,这名学生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设计了导盲耳机,评上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陆陆续续获得了很多荣誉。 

四两拨千斤的中西融合教育之道

一直以来,包校的学科老师都在使用共同备课的方式,让单科中外教一起教研,取长补短,开阔思路,从理念到方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沟通、碰撞和头脑风暴,完成包校式课程的输出。

具体的实施方法是这样的:把中国学科课程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考纲全部翻成英语后和外方校长老师沟通,帮助他们加深对中方课程标准的理解。然后,双方老师先梳理知识共同点,再把中国历史的内容作为材料融入进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分析。

能够实现共同备课,其实并不容易,这需要中外籍老师互相理解。在老师招聘的时候,包校就要求外方教师理解包玉刚学校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感,认可学校开设中国课程的必要性。而对于中方教师来讲,包校除了要求很好的英语能力,还要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课程。

为了解决师资的问题,包校采用了多维度的教师培训体系:包括邀请知名老教授组成导师团为学校做教师培训;新教师作为助教配到每个课堂里和中教、外教共同上课,提高教学水平;丰富的教研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

而这些都为教师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西融合的教育之路的探索。


声明: 本文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观点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